华为的产品创新为什么这么强?一切要从1998年的美国之行说起……
来源: | 作者:小易 | 发布时间: 2025-05-14 | 49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着华为公司的崛起,其创新能力备受瞩目,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产品创新,都令人刮目相看。而支撑其创新效率与成功的关键,正是其独特的IPD体系,即集成产品开发体系。

这一切要从任正非1998年的美国之行说起……


华为引入IPD的历史背景

IPD体系的本质,需从华为引入该体系的历史背景说起。

1998年之前,华为处于一种“游击队”状态,任正非多次强调要“走出青纱帐”,摆脱这种无序状态,迈向正规化的产品开发与管理。在此过程中,华为不断学习借鉴,1996年开始引入任职资格,之后又开展绩效管理和项目管理等。2000年之前,华为还引入过CMMI等其他内容。1998年前后,华为与IBM建立了重要合作关系,IBM也成为华为的学习榜样。


那一年,任正非带领团队赴美国参观学习,深入IBM、贝尔实验室等通信行业领先企业,发现IBM虽规模庞大,但管理井然有序且效率极高。任正非对此深感兴趣,询问IBM的管理方式。IBM副总裁送了任正非一本哈佛大学出版的《The Power of Product and Cycle-time Excellence》,书中主要介绍了大项目的管理方法。

IBM成功的是华为引进IPD的原因之一

20世纪80年代初期,IBM处在盈利的顶峰,也成为世界上有史以来盈利最大的公司。进入90年代初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IBM遇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1993年亏损80亿美元,管理的混乱,几乎令其解体。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IBM聘请外行郭士纳出任IBM总裁,花了5年左右的时间,从流程重整和产品重整两个方面对其产品开发模式进行了变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显著缩短了产品上市时间,减低了开发成本,开发效率稳步提高。历时5年销售额增长了100亿美元,达750亿美元,IBM减少了15万名职工,2000年盈利80亿美元。

为了展示自身优势,IBM为华为高管进行了一场下午的讲解。任正非一行人仔细聆听后,深受触动,对项目从研究到生命周期终结的投资评审、综合管理、结构化项目开发、决策模型、管道管理、异步开发、跨功能部门团队、评分模型等有了深刻的理解。

任正非对IBM的管理模型十分欣赏,后来发现朗讯也是这么管理研发的,遂决定引入IBM的管理体系。这套体系引入华为后,被命名为IPD集成产品开发,而在IBM,它并不叫这个名字。


任正非说:


“华为没有一个人曾经经营过大型的高科技公司,从开发到市场,从生产到财务……全都是外行,是未涉世事的学生一边摸索一边前进,磕磕碰碰走过来的。我们只有认真向这些大公司学习,才会使自己少走弯路,少交学费。IBM是付出数十亿美元直接代价总结出来的,他们经历的痛苦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1998年 任正非《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

IPD的本质,正如任正非所说,是从商业机会到变现的全过程。

这意味着它涵盖了从市场端的市场研究、产品战略规划,到产品推向市场、成功上市的各个环节,是一个端到端的闭环体系,贯穿市场端与用户端。因此,IPD体系内容丰富,学习时需明确其本质并非一个抽象的模型或理论,而是华为将IBM的实践引入并适应调整后形成的独特体系。

学习IPD时,切忌照搬照抄

IPD并非物理定律或可通过公式推导的理论,而是一套已在企业中验证有效的实践。这套实践在华为有效,但在其他企业是否有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习IPD的关键在于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即这种做法遵循了何种理论或原则。在不违背这些原则的前提下,结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具体做法,这与华为的实践必然有所不同。因此,学习IPD时,需培养这种从理论与原则出发,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灵活应用的思维方式。

IPD体系作为华为创新成功的重要支撑,其全貌与学习价值值得深入探究。通过了解其起源与本质,明确学习时应避免生搬硬套,注重理解背后的逻辑与原则,企业及相关管理者才能真正从IPD体系中汲取有益经验,助力自身发展。


易方卓AI百科助手 DeepSeek提供支持
欢迎使用易方卓AI助手,您的智能管理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