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狼文化”落地的四大支点(二)自我批判
来源:易方卓传习工坊
|
作者:易方卓
|
发布时间: 2025-03-13
|
101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个企业家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它创办的企业就拥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所倡导的精神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华为独特的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家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它创办的企业就拥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所倡导的精神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华为独特的企业文化。华为在市场上展现出卓越的竞争实力,尤其令对手感到棘手的是华为团队的高度统一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这支队伍不仅行动一致,而且成员间相互支持、共同进退,宛如一支训练有素的虎狼之师。他们擅长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寻找机会,一旦发现突破口,就能迅速扩展优势,对跨国公司精心构建的市场份额造成冲击,最终实现替代。华为的员工们秉持着“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信念,体现了极强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1997年,任正非总结并提出了华为的“狼文化”,强调敏锐的市场嗅觉、不屈不挠的进攻态度以及集体奋斗的精神。这些特质帮助华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断创造奇迹,并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为人勇往直前。那么,任正非是如何将狼的基因移植到华为人身上的?有着强大执行力和战斗力的“狼文化”,又是如何落地的呢?自我批判则让华为人看到了差距。而任何一个人、一个组织,意识到自己渺小的时候,其行为便开始走向强大。2000年9月,在3000多名研发骨干参加的大会上,华为CTO洪天峰把由于盲目创新和研发失误造成的大量呆、死料和前往全国各地抢修设备事故而产生的大量机票、住宿发票、合同违约赔偿清单等,装帧在特制的相框内,作为“奖品”和“奖状“,颁发给数百名相关的研发人员。在这次大会上,任正非应邀做了《为什么要自我批判》的报告:“华为还是一个年轻的公司,尽管充满了活力和激情,但也充塞着幼稚和自傲,我们的管理还不规范。只有不断地自我批判,才能使我们尽快成熟起来。我们不是为批判而批判,不是为全面否定而批判,而是为优化和建设而批判,总的目标是要导向公司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我们处在IT业变化极快的十倍速时代,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我们稍有迟疑,就失之千里。故步自封,拒绝批评,忸忸怩怩,就不只千里了。我们是为面子而走向失败,走向死亡,还是丢掉面子,丢掉错误,迎头赶上呢?要活下去,就只有超越,要超越,首先必须超越自我;超越的必要条件,是及时去除一切错误。去除一切错误,首先就要敢于自我批判。”尽管自我批判被古今中外公认为是推动人类进步最强大的思想利器,但是在中国,让企业员工手持这一利器进行“自我否定”、“自我解剖”,绝非一件易事,而在华为这样由15万名高学历又特别爱面子的知识分子所组成的大型高科技集团进行自我批判,其艰难程度更是可想而知。对此,任正非也曾在内部多次指出,“人是怕痛的”、“触及自己的灵魂是最痛苦的”。所以,他倡导自我批判,但不提倡相互批评,因为批评不好把握尺度,轻了没有用,如果火药味太浓,又很容易造成队伍之间的矛盾。而自己批判自己呢,人人都不会对自己下猛力,对自己都会手下留情,但即使用鸡毛掸子轻轻打一下,也比不打好,多打几年,人就会百炼成钢。这可以看作是自我批判在华为得以落地的一个支点,但如何把这个“点”扩大成“面”,却在于任正非几十年如一日的身体力行和率先垂范。“我不懂报表也不懂管理,唯一的优点是自己有错能改,没有面子观。”“面子是无能者维护自己的盾牌。优秀的儿女,追求的是真理,而不是面子。”再比如2000年,在李一男和郑宝用的人才使用问题上,任正非就曾公开批评自己未能在他们二者之间做好平衡,主动承认“在华为犯错误最多的是我”,因此自己给自己下文件降薪。2008年,当意识到他亲自发动的内部创业运动滋生了很多内部关联交易和腐败问题之后,自己率先从亲友的关联交易公司中退出,并提议EMT团队实施集体宣誓制度,在反腐倡廉方面接受全体员工的监督。除了言传身教之外,对干部的选拔、考察以及衡量标准问题,任正非也曾多次明确表示:“公司认为自我批判是促进个人进步的好方法,还没掌握这个武器的员工,希望各级部门不要再给以提拔。”而在1998年《华为基本法》定稿之际,在任正非向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处级以上客户讲解“华为核心价值观”的大型报告会上,甚至把“接班人是否具备自我批判精神”视为企业长治久安的基础。虽然任正非把自我批判上升到如此的高度,自我批判对华为的进步和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仍非常显著,但自我批判意味着否定,而创新又意味着冒风险,所以,很多干部因为害怕犯错误,故而采取“明哲保身”的处事态度。对此,任正非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凡是要保自己利益的人,要免除他的职务,他已经是变革的绊脚石。”“对一次错误也没犯过、工作也没有改进的,是不是可以就地免除他的职务?他说他也没有犯错啊,没犯错就可以当干部吗?有些人没犯过一次错误,因为他一件事情都没做……”所以在提拔任命核心干部的问题上,任正非首先考虑那些曾经犯过错误但又改正过来的干部。在他看来,挫折和失败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正因为有了这些经验教训,不仅可以让自身受益,而且可以警示更多的干部不犯同样的错误并少走弯路。显然,在自我批判深入人心这个关键节点上充分体现着任正非的良苦用心,那就是不鼓励干部犯错误,但干部不能惧怕犯错误,同时要勇于改正和修正错误,并从中汲取养分。为了制度化地开展自我批判,任正非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成立“自我批判指导委员会”,其主要职责就是引导和帮助各个部门建立和形成相应的自我批判的组织氛围。同时,任正非指定《华为人报》开辟《反省》等固定栏目,高层干部在民主生活会上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所进行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批判,也相继在栏目上公开发表。像华为的管理弊病、假公济私等揭露性文章,也开始大篇幅地轮番出现。上行下效,在高层团队的带动下,中、基层领导和普通员工也都抛弃了面子并纷纷行动起来,通过民主生活会的方式,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查找不足、及时纠正自己缺点与错误的风气在华为形成。经过持续多年的推进,制度化的自我批判精神最终融入了华为人的血液当中。“自我批判不是自卑,而是自信,只有强者才会自我批判,也只有自我批判才会成为强者,自我批判是一种武器,也是一种精神。”“只有长期坚持自我批判的人,才有广阔胸怀;只有长期坚持自我批判的公司,才有光明的未来。自我批判让我们走到今天,我们还能向前走多远,取决我们还能继续坚持自我批判多久。”2008年9月2日,任正非在华为核心网产品表彰大会上的这番讲话,可以看作是他治理华为的经验结晶。事实上,华为之所以在跨国公司纷纷倒下的血泊中崛起,如果说任正非真的有什么灵丹妙药的话,那就是自我批判。正由于自我批判,让华为人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和先天缺陷,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扬长避短,纠错能力日益强大,组织肌体也变得越发强健,而越是强健的组织越善于自我批判……华为就在这样的良性循环和持续的新陈代谢中,不断地从一家中国小作坊向跨国公司艰难地进化与演变。